从“乡土中国”到“城乡共融”:新时代的社会变迁与机遇 -j9九游会网站
在新时代的晨曦中,中国正屹立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,昔日的挑战已悄然转化为今日的机遇。党的二十大为我们描绘了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,其中,庞大的人口规模,这一曾经被视为物质短缺时代经济发展沉重负担的因素,已在中国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浪潮中,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潜力。
回顾往昔,生产力的飞跃不仅让中国彻底告别了物质匮乏的阴影,更赋予了人口规模以全新的内涵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,中国正逐步从劳动力供给带来的传统人口红利,迈向巨量消费和服务需求引领的新人口红利时代。这一转变,不仅是对中国人口优势的深刻重塑,更是对国家发展动力结构的重大调整,为推动中国经济与社会的持续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内需基础。
如今,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,我们应深刻认识到,人口不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数字标签,而是蕴含无限可能与希望的宝贵资源。随着消费升级趋势的日益明显,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,正不断催生出新的增长点与市场需求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如何充分挖掘并合理利用人口红利的深层价值,成为了新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课题。
1.过剩经济与供给侧结构改革
长期以来,因扰中国农业的主要矛盾是农产品总量不足。解决中国人吃饱肚子的问题,困扰了中国几千年。但是,从1978年以来,中国创造了一个“农业奇迹”。在“七山二水一分田”这种紧张的资源环境条件下,通过对外开放、制度改革、市场改革、技术进步等举措,极大促进了农业与乡村的发展: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农业奇迹。
中国以不足世界8%的耕地面积,养活了约占世界19%的人口。2017年末,仅国内人均粮食产量达到444.2公斤(千克),若再加上连年进口和肉禽蛋奶摄人量的大幅度增加,中国人的营养状况得到了全面改善。近四十年来中国乡村居民纯收人持续增长,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差距,在近十年已经开始出现逐年下降的局面。
尽管在总量上,中国农业取得了诸多重要成就,但同时也存在着长期的结构性矛盾。这种矛盾在近几年经济增速显著下降的“新常态”背景下,变得愈发凸显。
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部署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指出: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,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,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。也就是说,中国农业结构性矛盾的核心问题是“供求错配”
“供求错配”的一个突出表现,就是粮食的“三量齐增”问题,即粮食生产量、进口量和库存量同时上升。这种“三量齐增”现象,既反映出了低质供给和无效供给的供过于求,也反映出了优质供给和有效供给的供给不足:既反映出中国粮食的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处于弱势,也反映出了中国粮食结构与消费需求的不匹配。换言之,“三量齐增”的基本现实,要求我们必须进行供求结构调整。
伴随工业品产能过剩三分之二以上,农产品也大范围过剩,农民增产不增收已经长期存在,在乡务农和进城务工这两大就业空间也已开辟殆尽。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农情,迫使我们不得不考虑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,让农民分享全产业链的增值收益,开辟返乡下乡、创业就业的空间。
2.城乡中国时代到来
20世纪,费孝通先生提出的“乡土中国”命题,在如今城镇化中期阶段,已经转变为“城乡中国”的新命题。中国事实上已经进入“城乡中国”时代。
《乡土中国》中,费孝通以30多岁年轻人特有的锐气和基本经验,提出“四种权力”“礼了许多对中国社会非常有解释力的概念,比如“差序格局”俗社会”等,时至今日,仍颇为贴近中国实际。其中贯穿全书的“乡土中国”概念,更加是中国几千年社会特征的总括。其中至少有三个内涵:一是乡村人口占绝大多数,二是农民被生产的土地黏着,三是社会生活的终老是乡。我们毕竟生活在一个千古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,近四十年工业化、城镇化的快速推进,使得费孝通提及的“乡土中国”的三个内涵,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,以至于我们必须提出“城乡中国”这个新命题。
在审视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之际,我们不难发现,一个崭新的“城乡中国”图景正徐徐展开,它不仅标志着城乡人口结构的均衡化——城镇化率稳步提升至58.52%,预示着城乡各领风骚、共筑辉煌的新常态,更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全方位转型。这一转型,恰如国家重要会议所强调的“以人民为中心”的发展理念,旨在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格局,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。
在此背景下,农民的角色与命运发生了根本性变化。他们不再单纯依附于土地,而是投身于多元化的收入渠道中,特别是第二代农民工群体,他们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城市,成为连接城乡、促进要素流动的重要力量。这一过程,不仅是经济结构的调整,更是社会观念与身份认同的深刻变革,体现了从“乡土依附”向“城乡共融”的跨越。
社会生活的高度流动性,进一步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城乡界限,候鸟式的生活模式虽带来挑战,却也孕育了新的机遇。它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在快速变迁中保持文化的根脉与情感的纽带,同时,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思路:不再局限于农业内部的自我循环,而是要在城乡互动的广阔舞台上,探索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,构建城乡经济互动的正反三角模型,以城市的新需求激活农村的新供给,共同绘就美好生活的多彩画卷。
因此,面对“城乡中国”的新时代,我们大学生作为时代的见证者与参与者,应当深刻理解并积极响应国家重要会议精神,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,勇于担当,勇于创新。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,我们不仅要学习先进的农业科技,提升农业生产效率,更要运用互联网 、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,推动农村产业升级与模式创新,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。